西双版纳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园?

西双版纳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园?

144阅读 2021-05-28 02:43 产地

普洱茶二百年前已名重天下,那么它当时最大的产地在哪里?答案可以定下,有古茶园作证,有老茶号为据,在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

云南省茶科所有资料表明,直到1950年西双版纳还有10万亩明、清时期的古茶园,这已是清末普洱茶衰退后,茶园毁坏不少后的数字。这10万亩古茶园就是明、清时期普洱茶的原料基地,贡京城、送西蕃、铺东南亚、销英、法都是靠这个大仓源(六大茶山有几十个老茶号加工这10万亩茶园的原料),没有这10万亩茶园作基石作资本,普洱茶用什么去展示历史,用什么去铺盖国内外市场,又如何能在清代辉煌一百多年?名重天下、誉满天下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含有历史积淀,更含有规模与量的数标在内。

西双版纳为何有那么多的古茶山、古茶园,这些古茶山、古茶园是如形成的,是山民们自发种的,还是受指令所种?这些大茶山、古茶园又形成于何时?这些一直是个谜。笔者近几年围绕这个谜一直在查寻史料,作实地考察。

依据《明史》《明·滇志》及谢肇制明朝末写的文章来分析,明代西双版纳应该实施过大规模长时期种茶的计划。为了获得更准确、更真实的材料、依据,笔者几年来对西双版纳澜沧江两岸的古茶山、古茶园、古村寨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考察、走访,特别对边境线上所有有古茶园的村寨作了细察,从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所有古茶园包括五百年以上的古茶园竟如人种的一般,没有哪一块连到境外去,有的地方边境线就是一条小溪流,溪沟的两侧都有哈尼族寨或布朗族寨,奇怪的是,西双版纳一侧的寨子有大面古茶园。茶园,而境外一侧的寨子则不见古茶树,这种布局与现象让我坚信,它不是自然之障,而是人之所为。

让我们来顺着边境线看古茶园,看古人为我们留下来的解题钥匙。

景洪市大勐笼镇南部与缅甸接壤,边境线旁有个勐宋村委员会,这里与缅甸相距仅几公里,两边山林相接,田垄相连,国境线两边都有哈尼族寨,中国一侧的勐宋现还有古茶园5千多亩,四五百年的古茶树占了大半,奇怪的是仅一沟之隔的缅甸一侧就没有古茶园,缅甸那边同样是哈尼族寨子,两边哈尼族还同宗同源,两边寨子相距几公里为何缅甸的哈尼族就不种茶?勐海布朗山乡的曼糯布朗族寨,与缅甸的村寨鸡犬相闻,曼糯有很多古茶园,而对面缅甸布朗族村寨却没有古茶园,布朗族是西双版纳最早种茶的民族,为什么他们迁到缅甸就不种茶了呢?勐海的巴达、西定也与缅甸接壤,巴达、西定所有的布朗族村寨都有古茶园,而一河之隔的缅甸一侧的布朗族寨子就没有古茶园。与勐海县紧连的澜沧县的景迈、芒景,二百年前属车里宣慰司管辖,景迈、芒景的古茶园连为一片现还保存有亩以上,芒景为布朗族寨离缅甸仅半天路,两边村寨相望,村民同为布朗族,奇怪的是这边山属中国有万亩古茶园,对面山属缅甸就没有古茶园。

一样的山脉,一样的土壤,一样的民族,为什么国境线两侧会有完全不同的情形?中国一侧的西双版纳有10万亩古茶园,与西双版纳山水相连的缅甸一侧为什么就不种茶了呢?这种情形显然不是自然之障,而是人为造成。

透过这层现象,一个久藏的历史画面显露出来了,一个长久的不解之谜有了答案将茶叶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号召山区各民族村村寨寨种茶,曾是西双版纳车里宣慰司从明代开始推行的项指令性计划,明代是西双版纳15个大茶山基本形成的年代(包括澜沧县景迈茶山在内,景迈茶山二百年前属车里宣慰司管辖)

清末普洱茶衰退后西双版纳的古茶园毁损不少,但至1950年时西双版纳还有10万亩古茶园,今天保存下来的还有5万亩左右,倘若有国内外茶叶专家愿意对这5万亩古茶逐片鉴定检测,我在此预言,这5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至少有一车里宣慰使用的仪仗旗(上、下)半为明代所种。

笔者这样定论的依据是什么,依据又从何而来。

今天当我们看完西双版纳州的古茶园,再看明代有关西双版纳(车里)的文献、史籍,再对照中国历史地图云南分册(云南省图书馆有藏本)便会发现西双版纳现存的古茶园不折不扣的全在明代车里宣慰司的辖地上。

西双版纳州今天南部的国境线与明代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地域线大致相同,元代和明代今老挝、缅甸、泰国北部靠近西双版纳一侧的大片土地曾属中国中央朝廷管辖,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明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廷将其划分成老挝宣慰司、八百宣慰司、木邦宣慰司、缅甸宣慰司,这几个宣慰司与车里宣慰司相围相连。

明朝正统初年(公元1436年左右)靠近今今德宏临沧的麓川宣慰司叛乱,波及木邦、八百、缅甸、老挝等几个宣慰司,以后几十年这几个边境宣慰司政局动荡,战火连年,到明嘉靖中期(140年左右)麓川、木邦、八百、缅甸、老挝等几个宣慰司脱离了明朝廷的管辖,在这场叛乱中,只有车里宣慰司一直归顺明朝廷,没有卷入叛乱,车里宣慰司管辖的地盘基本保住没有丧失,到清光绪初变化都不太大(1895年两乌土地被割,车里辖地才被减去一大片)。

正由于今勐海、景洪南部的边境线与六百年前车里宣慰司辖地南部边缘线大致相同,因而勐海、景洪南部边境线旁各古村寨现存的上万亩古茶园就为我们传递了一个历史信息,六百年前边境六个宣慰司只有车里宣慰司在大力发展茶叶,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边境线上一沟之隔的两个相同民族的寨子,一边有古茶园,一边无古茶园的原因所在。依据茶园分布情况,我们还可以断定,明代车里宣慰司辖地上的每个山寨都在种茶,今西双版纳州山区凡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都有古茶园,凡有千亩以上古茶园的地方附近都有四百年以上的古村寨便可证明这一点(这个情况笔者过实地调查,七年来考察过的村寨超过200个)。

西双版纳州的少数民族一千年前已在人工种茶毫无疑问(最早种茶的布朗族在勐海山区定居已有1400多年),南糯山、布朗山、勐宋山留下很多八百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便可证实这点。但将茶叶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村村寨寨种、上万亩的种应该是从明代开始,这种产业发展行为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

本文节选自詹英佩《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

上一页:11家茶企,携手推介“坦洋工夫”红茶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